楊沛鏗|在生物替代品上投射情感和知性場景

楊沛鏗|在生物替代品上投射情感和知性場景

1280 830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親密在我的作品中很重要。不僅是觀眾與作品之間的親密,也是我與物料之間的親密。有些藝術家花了十五年來研究色彩。而我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動物和植物。它們是我的媒介。」— 楊沛鏗

楊沛鏗 | 圖片由藝術家及南華早報提供

1988出世於中國廣東省楊沛鏗擅長運用然身體天然動物及植物身體隱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得到舒懷。他沒有用自然界的現象作為浪漫主義傳統的隱喻,相反,他將情感和知性場景投射到生物替代品上,操縱改變,且接受自然的人造性。

楊沛鏗《蝴蝶先生》展覽七位先生》2017 |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現於香港居住及工作。楊氏以個人失敗及不完美的經歷作為創作靈感,再將之轉化為圖像和大型裝置作品。他沉迷於結構和制度,並通過創造不同規模的系統,對系統中出現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觀眾施加控制。楊氏自己的邏輯創造世界功能不受阻礙下,模糊地允許物件、動物或植物本身的邏輯出現強加他所建立的規則和參數,並上演與他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的戲劇性場景。

楊沛鏗,《Live in Hong Kong, Born in Dongguan2015 |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氏曾的雙年展覽,包括杜拜 Jameel 藝術中心2022)、香港大館(2021)、德國科隆雕塑公園(2020)、法國里昂雙年展(2019)、中國UCCA沙丘美術館(2018 2019)、第16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2018)、第38屆愛爾蘭EVA國際雙年展(2018)、第4屆孟加拉達卡藝術峰會(2018)、韓國光州亞洲文化藝術中心(2017)、香港Para Site 藝術空間2017)、澳洲4A亞洲當代藝術中心2016)、中國OCAT深圳(2016)、德國哈根Osthaus Museum2015)及第10屆中國上海雙年展(2014)。楊氏的作品被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卡蒂斯特藝術家基金會和香港M+博物館收藏。

 

植物幫助楊與人類更好地聯繫

形容自己既害羞又不善交際。所種的植物幫助他與人類更好地聯繫成為他藝術的一部分。在他的工作室裡,大約有二百棵植物。他的植物收藏始於大學時期所種植的捕蠅草。「當我搬到大學時,我開始收集植物,發現它們更容易處理。我在香港浸會大學這很好,因為他們不要求學生選擇專業,所以我可以選擇我想專注的事物在這一點上,我開始把植物加入我的作品中

楊沛鏗,《仙人球(10.2cm)》2016| 圖片由藝術家刺點畫廊提供

進一步培養他的興趣收集稀有的棕櫚樹和仙人掌,包括Azekium Valdezii仙人掌其中一個種類,是世界上生長最慢的仙人掌,每年長不超過 3 毫米。十年楊氏一直將植物攝影和雕塑結合,創作成他的裝置作品其中,他通過仙人掌系列,河豚標本以盆栽的面貌呈現,藉此質問事物的本質和外貌的意義,諷刺人們對事物的選取性認知,和對生活習以為常的麻本。

楊沛鏗,《振作振作》(2022| 圖片由藝術家刺點畫廊驕陽基金會提供

《酣 睡床》個攝影系列記錄了楊和與同住一間旅館的陌生人之間的親密。部分肖像與雕刻交織在一起,用抽象的形式連繫這些身體。對楊來說,這些雕刻男性身體上的圖案他以相同方式理解人體結構自然身體結構。與植物的關係,其實它有它的世界,你有你的世界。 我們感受植物的感受其實是想像出來的。 就像你望著一個人,你單方面地想像他的性格一樣

楊沛鏗,《酣 睡床(新加坡旅館 2)》(2014| 圖片由藝術家刺點畫廊提供

退後一步觀察 楊氏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當我創作一個裝置時,我專注於如何管理一個空間,創造一種氛。的展覽呈現了一種情境,為觀眾提供人際關係發展相關的視覺隱喻,心理衝擊

楊沛鏗,展覽《不暗的暗房》,魔金石空間2017 | 圖片由藝術家魔金石空間提供

「我經常覺得自己不懂得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退後一步,先觀察,像觀察動物或植物一樣,可能之後才是語言……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舒服的狀態,亦可藉此避免尷尬。」

楊沛鏗,《晚菇群(5)》(2021| 圖片由藝術家、刺點畫廊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晚菇群》結合了電子轉換器和夜燈散發出隱秘的生物發光,暗示了一個神秘的境界。這些蘑菇棲息在不太可能打擾昏昏欲睡的夜行者的黑暗角落,繁殖力旺盛,並通過多性轉換器和誘人的顏色繁殖。他們對人類霸權的世界不感興趣,為多物種糾纏和生存供了另類途徑。

楊沛鏗,《晚菇群(5)》(2021| 圖片由藝術家、刺點畫廊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自從這件混合媒體作品於2017年在魔金石空間舉辦的展覽《不暗的暗房》展出後,楊氏持續發展《晚菇群》系列不同的展覽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