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藹倫 | 從《似是故人來》 (1992) 到《52Hz》 (2022),回顧香港酷兒歷史的里程碑

鮑藹倫 | 從《似是故人來》 (1992) 到《52Hz》 (2022),回顧香港酷兒歷史的里程碑

1440 800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錄像記錄你的成長與夢想。電影製作者/作者在影像之外作為透明的存在。在錄像空間內,錄像製作者/作者成為其中的一個部分,或甚至成為具體內容 — 在對話之中參與調查、發展或存疑。」 — 鮑藹倫

鮑藹倫,《碧麗珠》(1993)|圖片由藝術家及 Ocula 提供

1961年出生於香港,鮑藹倫是香港藝術家、策展人及教育者,對香港的錄像藝術發展提供獨特見解。鮑氏的作品緊貼時代技術發展,探索視覺藝術語言的可能性。她對香港政治環境、社會民生及城市人類生活變遷的關注,是貫穿她逾三十年創作生涯的重要主題。

鮑藹倫,《Portrait》(2018)|圖片由藝術家及 Ocula 提供

1985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獲得放射診斷專業文憑,鮑氏曾於公共醫院擔任放射科專業醫護人員。同時,在專業工作以外,她對藝術的強烈興趣使她開始涉獵藝術創作,加入火鳥電影會後,製作了第一部超8格式的錄像作品《手套》(1984)。在進念二十面體擔任攝影師的經驗令鮑氏發現錄像是她首選媒介,隨後創作了一批單頻道錄像作品,包括裂像(1987)、 估領袖(1989)、《似是故人來》 (1992)。2008年,鮑氏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得視覺文化系碩士學位。她對藝術及科技的興趣可追溯至童年,1970年到日本大阪參觀萬國博覽會,實驗演出團體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 (E.A.T.) 在百事可樂館的展演項目。小學時代,自父親送給她一部以110 膠卷拍攝的柯達袖珍型即拍即現照相機後,鮑氏對攝影也產生了興趣。

鮑藹倫,《似是故人來》(1992),錄像截圖|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在藝術創作之外,鮑氏亦致力參與香港藝術及文化的推廣、策展及教育工作。1986年,她合辦創立錄映太奇——香港最早推廣及保存錄像及新媒體藝術的組織。1996年,她創辦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2014年被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代表。2014年至2020年,成為西九龍文化區M+博物館的購藏委員會成員,是委員會裡的唯一一位藝術家。

鮑藹倫,《光之凝》,M+ 幕牆,2022年|圖片由藝術家及 M+ 博物館提供

鮑氏曾參加多個國際重要藝術展和電影節,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1990、1993、1997、2000)、光州雙年展(1995)、亞太區當代藝術三年展(1996)、威尼斯雙年展(2001)、利物浦雙年展(2003)等。她的作品收藏於M+ 博物館、龐畢度中心、香港藝術館及澳洲布里斯班格里菲斯大學

 

香港90年代下創作的《似是故人來》 (1992)

此作品向著名香港粵劇名伶任劍輝(1913-1989)及白雪仙致敬。兩位女性扮演戀人的角色,被公認為銀幕情侶,一同在舞台上和電影中工作任劍輝於1989年去逝後,白雪仙為她安排葬禮,在輓聯上寫道:「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鮑藹倫,《似是故人來》(1992),錄像截圖|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在錄像作品中,鮑氏運用現有的視覺物料,前部分是1960年代游泳比賽的檔案片段,後部分是摘錄李後主(1968),任劍輝及白雪仙的告別影壇紀念作,亦是她們最後的公開演出,以分別探討複雜的殖民歷史和流行娛樂文化中的模糊性別呈現。

鮑藹倫,《似是故人來》(1992),錄像截圖|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過去的殖民歷史中,同性戀行為視為非法,源於1968年以英國標準在香港制定了同性戀行為的有關法例。直至1982 年,同性戀行為在英國修改為非刑事化。1980年,香港發生新界指揮控制中心督察麥樂倫五槍案身亡事件。1990年,任劍輝去逝後的一年,政府在立法局提出動議,免除二十一歲以下男子彼此同意私下發生同性戀行為的刑事罪行,經過立法局及民間的激烈辯論後,修訂條例的草案於1991年獲得通過,結束香港同性戀性行為刑事化的時代。

 

30年後的委約新作52Hz》(2022)

52Hz》是香港首個以 LGBTQ+ 為題的大型展覽「神話製造者 – 光.合作用 III」的委約創作之一,2022年在位於香港中環的大館當代美術館展出。故事在愛、記憶和死亡的暗流中詩意地展開,通過一頭名為「52Hz」的鯨魚所經歷的旅程,講述一名性工作者、一名YouTuber 和校園欺凌的故事。52Hz是指一頭身份不明,以 52 赫茲的異常頻率呼叫的鯨魚。 由於牠的音頻比其他鯨魚品種高,因此被稱為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這些故事源於鮑氏對人工智能、ASMR(自主性感官經絡反應)和內容創作行業等技術發展的關注,亦與寂寞的「52Hz」相互呼應,獨自在浩翰的海洋中游弋。

鮑藹倫,《52HZ》(2022),《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2022年|圖片由藝術家、大館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1995年時任立法局議員的胡紅玉以私人草案的形式提出《平等機會條例草案》,其中《性別歧視條例草案》和《殘疾歧視條例草案》獲得通過。其後,涵蓋面較闊的條例草案拆分為三,包括《平等機會(家庭責任、性傾向及年齡)條例草案》則均不獲通過。1996年,立法局議員劉千石以私人條例草案的形式提出草案,以兩票之微遭否決。直至2015年,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鎮罡與英國籍丈夫史葛在現行的已婚公務員福利方面,對有關同性配偶福利提出訴訟。2018年7月,他們向香港終審法院上訴。 2019年9月,公務員事務局和稅務局被裁定觸犯基於性傾向的歧視,須於2020年3月31日稅季前,就著香港法例第112章《稅務條例》,完成補救措施,包括更改指引和電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