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漢明 | 在反串、變裝、重置性別下的「演藝」事業

黃漢明 | 在反串、變裝、重置性別下的「演藝」事業

1200 800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無論我在戲中扮演男性,還是年邁或年輕的角色,甚至是在戲中操一門外語,這都是一種『變裝』。變裝不僅僅局限於男扮女裝。身份充滿著可塑性,當我反串變裝時,代表身份且與之互相關聯的各個方面隨變換裝束而瓦解 —— 性別、年齡、國籍、身材、語言、種族和社會地位。」 — 黃漢明

黃漢明,《Life and Death in Venice》(2010|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1971年新加坡出生現於柏林居住及工作黃漢明,著名通過錄影、表演和裝置藝術,將自身化作電影中的角色,複刻的表達手法重新演繹世界經典電影和流行文化的標誌性橋段以探索語言、身份認同和表演之間的交集,從而獨到的電影語言、社會結構及對身份的反思。

黃漢明,In Love for the Mood》(2009| 動態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氏先在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修讀中國藝術,隨後在倫敦學習媒體藝術。電影從我的創作早期起至今一直是我的靈感來源,雖然我學習中國藝術,但我的藝術啟蒙並不是藝術史,其表演受到電影的深遠影響,雖沒受過專業的演員訓練,但在求學時涉獵過戲劇。這不像是演戲,我實際上在本色出演但試圖成為故事中的角色,他從差異中找出了游走於表演性和性別定位間的創作。

黃漢明,Making Chinatown》(2012| 動態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相對戲劇,黃氏更喜歡寫作和編劇。在新加坡讀書期間,參與過創作英語戲劇劇本,從那時起開始嘗試為角色設定不同的語言,包括代表接受良好教育的標準英語、本土化的新加坡英語、馬來話和中國方言,甚至是肢體語言。除了錄影品外,黃氏更融合了裝置藝術和跨領域的表現形式,以豐富他對來自世界各地藝術作品的探索,進一步揭示個人身份是如何塑造、重建和傳播

黃漢明,Life of Imitation》(2009| 動態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09年代表新加坡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並憑參展委託創作作品《Life of Imitation》獲得廣泛的關注。《Life of Imitation》的創作靈感來自由Douglas Sirk執導的經典好萊塢同名電影中的一幕 —— 一個黑人母親與其逃避混種族身份的女兒間的對話。在黃的版本中,黑人母親和試圖冒充白人的女兒由新加坡國內三個主要族裔的男演員輪流飾演,包括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而每個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隨著鏡頭的切換而不斷變化。亞裔飾演非裔和混血裔族、男扮女裝,這都不是為了體現藝術家的複製並不完美的事實,而是為了表達重置性別是一種模仿的行為。

黃漢明,《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2015|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曾在眾多國際重要雙年展和著名藝術機構展出作品,在2015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啟了在北京的首個個展《明年》。身處北京時,作為一個來自外國、身份認同為同性戀的藝術家,覺得自己並不入主流,但格格不入正是他想從其創作中達到的效果。展覽其中一件作品《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把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通道改造成舞臺,將中外電影史中太空艙的空間結構與中國傳統宇宙觀的美學融合。雲彩的紋樣參考中國傳統戲曲舞臺以及古代宗教壁畫,與受西方典型科幻電影所啟發的太空艙形成鮮明對比。不同的圖像代表了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時間維度,呈現黃氏對中外科幻電影的研究成果。

黃漢明,《明年》(2016|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黃氏還在與展覽同名的錄影作品中一人分飾男女多角,鏡頭隨著思緒活動的節奏而拍攝,有時重複,有時倒退,有時糾纏不休,有時一片空白,現實、回憶、幻想不斷交織、切換和閃回,既不遵循客觀世界的輕重緩急和先後順序,也不符合蒙太奇的敍事規律。

黃漢明,Life and Death in Venice》(2010|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在驕陽基金會的巡迴展覽第一站《光合作用》中,黃呈獻的《Life and Death in Venice》是對來自大利導演Luchino Visconti電影《Death in Venice》的再現。在影片中,同時飾演年事已高的音樂家Gustavvon Aschenbach和年輕貌美的少年Tadzio,他們漫步於威尼斯的運河,最終在雙年展的展館中相遇。這是對美好青春的嚮往和對死亡的焦慮矛盾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