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輝 | 此時無聲勝有聲

楊嘉輝 | 此時無聲勝有聲

900 601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在眾多不同事件發生的場景之下,楊嘉輝是那位取一瓢飲的藝術家。2016年楊嘉輝巴塞爾藝術展香港會為寶馬藝術旅程(BMW Art Journey)的作品揭幕,他創作了《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So you are old by the time you reach the island)。到達的島嶼是灣仔和金鐘的一些角落,成長的或許是聽到此作品的聽眾,慢慢變老的是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用音樂,楊嘉輝把虛幻的真實的,私人的痛苦的,緊緊交織,形成了獨有的懷舊語境。

楊嘉輝,《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2016)錄影截圖,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楊嘉輝,1979年生於香港,是現今頗為獨特的藝術家、作曲家,擅長通過譜曲、演奏,融合圖像和聲音,創作融合多元文化的作品,以音樂旋律探討不局限於身份認同、戰爭創傷、文學藝術等話題,往往將不同時空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建立意料之外的聯繫,為最容易被忽略的日常賦予新的意義。音樂創作出身的他,擁有普林斯頓大學作曲系博士學位,而他本科在悉尼大學就讀音樂、哲學以及性別研究,他創作中散發著濃厚的學術氣息也不足為奇了。

楊嘉輝,《Nocturne》(2014)(表演),圖片由藝術家和TEAM Gallery提供

在一次採訪中,楊嘉輝說起了自己開始使用電子設備創作的起源,音樂似乎一直以來都是他生活中的最終目的,直到當他看見有人用電腦合成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一瞬間腦袋裏的燈泡被點亮了。靈光乍現也許並非是偶然,在校園時他已師承電腦音樂先驅保羅·蘭斯基(Paul Lansky)。

楊嘉輝,《喪鐘為誰而鳴:一段在衝突的聲音歷史中穿梭的旅程》(2015),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07年,楊嘉輝獲得首屆彭博新一代藝術家獎(Bloomberg Emerging Artist Award),並開始走出金光閃閃的音樂廳,踏入畫廊、博物館、劇場等面向不同聽眾的藝術場域。藝術家對戰爭、政治、身份、邊界,具有相當的關注。2015年作品《喪鐘為誰而鳴:一段在衝突的聲音歷史中穿梭的旅程》取自大文豪海明威的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對戰爭的拷問自然也不言而喻。在作品中,楊嘉輝造訪世界各地,研究並記錄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不同意義、不同地區的鐘鼎,以它們和宗教及戰爭之間的聯繫為線索,歷時兩年,編織出了一套鐘聲的檔案。藝術家創作的背後往往是極為浩大的工程,在與聲音交手的時候,建立的是體系龐雜的資料庫,浩瀚無邊的調查研究工作,才能在各種已有或未出現的旋律中,擇其所需,創造出獨屬於當下意義的語境。

楊嘉輝,《消音狀況#5:消音合唱》(2016)錄影截圖,驕陽基金會藏品

在《光·合作用 II》中,楊嘉輝的作品《消音狀況#5:消音合唱》(Muted Situations #5: Muted Chorus)與中國藝術家鄢醒的錄影裝置位置相對。有意識地通過消音的和聲演唱表演,意欲傾訴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聲音。在這場有些怪異,有些意識流,有些壓抑的小型表演中,在剝去理所應當的外衣之後,觀眾的預期時常被打破,一種實驗性的行為在無聲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