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陶瓷壞小子」的藝術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陶瓷壞小子」的藝術

1080 720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陶土,象徵性及物質上,有肉體的外觀 — 這就是吸引我的原因。陶瓷是非常技術性的,但可以非常靈活。如果你做的是小型作品,你可以相當流暢地接觸它 — 我就是這樣開始的。」
—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於新加坡個展 | 圖片由攝影師 Ng Wu Gang、藝術家,以及 Sullivan+Strumpf Gallery 提供

生於斯里蘭卡的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現居澳大利亞,是澳大利亞國內以陶瓷為主要創作媒介的最具影響力和活躍的藝術家。Nithiyendran 在一歲時隨家人以難民的身份移居澳大利亞,在悉尼成長。Nithiyendran 曾得到最佳新藝術家獎並獲得旅行藝術獎學金,他後來用這筆獎學金,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斯里蘭卡尋找創作靈感。作為澳大利亞三大藝術獎項的入圍者,Nithiyendran 曾是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最年輕的參展藝術家,作品連續兩年於巴塞爾藝術展中亮相。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Snake Charmer II》(2018)| 圖片由 Ng Wu Gang、藝術家,以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Nithiyendran 的藝術實踐看似離經叛道:男性生殖器官和神靈的隱喻、擬人化的生物和外形奇特但又讓人產生憐憫之情的怪獸等。加上花哨的衣著打扮、一頭隨性的黑長捲髮以及對陶瓷藝術的追求,令 Nithiyendran 有「陶瓷壞小子」之名。當被問到如何看待給人留下「壞小子」的印象,Nithiyendran 認為這只是他個人形象的一部分。他常提醒自己「壞」的另一面是「好」,他也有「好」的一面。在不羈的形像背後,Nithiyendran 所獲得的成就和工作態度都是對他「壞小子」名聲的回應。對他來說,如果他不創作的話,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所以他幾乎每天都待在工作室裡。

《In The Beginning》展覽現場,The Ian Potter Museum of Art,2016 | 圖片由藝術家以及 The Ian Potter Museum  of Art 提供

Nithiyendran 從小學習繪畫,也對陶瓷創作充滿興趣,後來漸漸將重心轉向陶瓷藝術,並被視為讓澳大利亞陶瓷藝術復興的代表人物。利用陶瓷作為基本物質的象徵,他創造的具象雕塑棱角模糊,令人卻步但又引人入勝,透過不同形態和規模的作品挑戰有關性別、具制度的宗教和紀念碑的政治敍述。從戲劇舞台表演中獲得的啟發,及對性別與身份的探索,Nithiyendran要表達的內容呈現在雕塑的正面,正如舞台表演者面向台下的觀眾一樣,這種單面性是 Nithiyendran 有意為之,讓觀眾直視陶瓷雕塑,產生互動。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Idols》(2008),Dhaka Art Summit,2018 | 圖片由 Gareth Harris 及藝術家提供

Nithiyendran 曾表示:「用基督教的語言來說,上帝用雙手和泥土創造了人類。有一種觀點是每個人身上都帶有黏土,如果將泥土視作黏土,那麼任何陶瓷製品都能將創造之手的能量放大。」而當 Nithiyendran 「充當」上帝時,出自他雙手的作品是引人注目、咄咄逼人或雌雄同體的。他在2018年於印度舉行的 Dhaka Art Summit(DAS) 中展出的作品淋漓盡致地詮釋了這種風格。由不同媒介組成的一組雕塑《Idols》被視為來自二十一世紀的「變裝的神靈」。這組雕塑蘊含的資訊是立體多面,包括信奉雌雄同體神靈的印度教、種族議題、及人類器官在網路上的呈現方式等。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Mud Men:Volume II》(2018),2018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 圖片由藝術家及 Sullivan+Strumpf 畫廊提供

Nithiyendran 按《Idols》稍作調整,帶著《Mud Men:Volume II》在同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藝聚空間」展區展出。其中一件青銅器被雕刻出同時包含多個男性生殖器官、水瓶和蛇的雕塑。紀念殖民時期男性人物的公眾雕塑在澳大利亞國內十分常見,這給予 Nithiyendran 強大的衝擊,好奇為什麼紀念非殖民相關或有色人種的雕像卻那麼罕見,於是他以這件重達100公斤的青銅雕塑對殖民時期男性白人形象的提出疑問。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Multi-limbed self-portrait(after ceramic figures)》| 圖片由藝術家及新南威爾斯美術館提供

Nithiyendran 的另一畫作《Multi-limbed self-portrait(after ceramic figures)》裡,角色靈感來自中箭身亡的歷史人物聖塞巴斯蒂安(Saint Sebastian)。從 Nithiyendran 的角度,箭代表生殖器,而失焦的雙眼,可以代表痛苦、狂喜或高潮。然而,Nithiyendran 希望觀眾能理解他正在用帶有性意味的男性形象去討論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如恐同、暴力傾向和對女性的物化及貶損等。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Self Portrait 6》(2016)| 圖片由藝術家及 Sullivan+Strumpf 畫廊提供

Nithiyendran 亦通過自畫像不斷地重塑自己的形象,對男女性器官的雙重刻畫暗示了性別流動性的可能。這幅顏色鮮豔的《Multi-limbed self-portrait(after ceramic figures)》同時也是一幅自畫像,Nithiyendran 擁有多條肢體,充滿如兒童般的童真和天馬行空。他的創作充滿歡樂氣息、開放包容,同時嘗試加入令人唧唧稱奇的元素。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Bi-head》(2018) | 圖片由藝術家及 Sullivan+Strumpf 畫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