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o Vuth | 讓藝術走進社區,帶領普羅大眾走入LGBTQ社群的心扉

Lyno Vuth | 讓藝術走進社區,帶領普羅大眾走入LGBTQ社群的心扉

800 588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藝術不應該僅限於喜歡逛畫廊的藝術迷們,藝術應該屬於所有柬埔寨人。離開畫廊和展覽,我們以為普羅大眾尋找接觸藝術的管道為目的,創辦了Sa Sa Art Projects。”
— Lyno Vuth, 藝術家和策展人

White Building社區,2015年,圖片由Sok Chanrado拍攝

Lyno Vuth的興趣涉及微觀歷史、社區概念和社會狀況的產生。參與性是他的藝術和策展實踐的中心,他常探索集體學習和藝術的實驗性,並通過互動分享不同的觀點和聲音。在2007年,他創辦了一個名為Stiev Selapak 的藝術家群體,2010年該群體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市區內的一個低收入人群社區White Building成立了Sa Sa Art Projects

Sa Sa Art Projects的藝術家駐留專案,圖片由Cobo Social提供

Sa Sa Art Projects是一個實驗性項目,Vuth透過該項目邀請White Building社區的居民參與藝術創作,並與來自柬埔寨以外的藝術家一起開設了交換專案。社區和藝術在該項目中缺一不可,兩者並沒有孰輕孰重之分,專案希望通過對話和互動的方式令兩者同時發展。這也是項目超越傳統空間的界限、走入社區的一個重要原因。我不希望人們依賴Sa Sa Art Projects,專案更多的是擔當一個帶領和促進各方不同人士參與藝術的角色。我希望人們將Sa Sa Art Projects視為一種凝聚不同人士的精神 —— 學生、藝術家和居民能走在一起,利用他們本身擁有的資源接觸藝術。

White Building社區中街邊的一個咖啡店成為電影公眾放映的場所,2016年,圖片由Cobo Social提供

Sa Sa Art Projects的目標群眾是社區內的普通百姓而不是常去逛畫廊的人。因此Sa Sa Art Projects也沒有照搬運營畫廊的模式,以專案空間定位。成立初期Sa Sa Art Projects推出展覽以外的其他一切和藝術相關的活動,包括工作坊、藝術家駐留項目和合作項目等,邀請當地居民、藝術家和創意行業人士參與其中。利用社區內既有的資源和空間,令藝術融入社區環境。Sa Sa Art Projects希望人們意識到,創造藝術並不需要到畫廊,藝術可以在傳統展覽平臺以外的其他形式和方式發生。Sa Sa Art Projects讓社區居民一起體驗一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經歷,例如組織《憨豆先生》和曾在戛納電影節上映的作品《鑽石島》(Diamond Island)的公眾放映等。

Lyno Vuth,《House – Spirit》(2018),Queensland Art Gallery & Gallery of Modern Art2018年,圖片由美術館提供

Vuth的個人藝術實踐也秉承了走進社區的理念,以此探討柬埔寨的社會改變、社區關係和城市發展的議題,尤其關注由此衍生的社會問題和不公現象。因城市的發展White Building2017年被拆毀,Vuth以雕塑作品《House – Spirit》向White Building及其群眾致敬。當居民被迫離開White Building時,Vuth將收集到的逾100件居民家中安放神像的紅色房子,搭建成一座和White Building社區中建築物一樣擁有類似陽臺結構的高塔。

Lyno Vuth,《Thoamada》(2011)肖像照,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Vuth再次走進群眾,採訪了九名男同志和雙性人,通過作品《Thoamada》提高公眾對柬埔寨LGBTQ人士的理解。Vuth邀請這九位不同年齡的LGBTQ人士參與到一個工作坊中,採訪他們對性別、性傾向和性的看法,以及他們的個人經歷。工作坊結束後,Vuth想為他們每位拍攝肖像照,但因為大部分受訪者並沒有公開出櫃,所以藝術家讓他們在臉上塗畫代表他們身份的符號。這些符號如同一個面具掩飾受訪者的真實身份,還包含了受訪者對自己身份的定位—— 有的受訪者在臉上畫了一個代表生命的圓圈;有的畫了一隻不會攻擊人的獅子;有的畫了黑白兩色的蝴蝶,代表喜怒參半;有的則畫了印度神話中的惡魔阿修羅(asura),暗喻公眾對LGBTQ人士的恐懼。

Lyno Vuth,《Thoamada》,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Manila),2018年,圖片由博物館提供

Vuth將這九位受訪者的肖像照經雙面沖洗後組成一個圓圈懸掛起來,組成藝術裝置《Thoamada》,參觀者從圓圈內外都能看到這些LGBTQ人士的面孔。《Thoamada》讓參觀者探索內外界限的概念,同時他們徘徊于圓圈內外時經歷了角色的變化 —— 由圈外觀看者的身份轉換成在圈內被這九位受訪者觀察的對象。圓圈代表作品來自社區,然而這個圓圈並不完整,每幅肖像照之間的間隙代表讓圈外人士融入圈子的路徑,只要他們想要參與其中都可從中進入,如同大眾可以嘗試更多瞭解LGBTQ人士一樣。

Lyno Vuth,《Thoamada II》(2013),圖片由清邁大學提供

之後Vuth還走進社區中的家庭,採訪了LGBTQ人士的家庭成員,如男同性伴侶、女同性伴侶和雙性人與其男性伴侶的家庭等,將《Thoamada》的敍述延伸至性傾向與家庭和回憶的關係,創作了另一攝影系列《Thoamada II》。《Thoamada II》希望借助鏡頭,將同志的真實家庭生活呈現給公眾,傳達一則關於可能性的資訊 — 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組織家庭,LGBTQ人士也可以定義他們自己的家庭。

Lyno Vuth,《Thoamada》,馬尼拉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Manila),2018年,圖片由博物館提供

在《光合作用 II》中亮相的《Thoamada》邀請到訪曼谷藝術文化中心的觀眾,嘗試踏入九幅肖像照圍繞而成的圈子,走進他們的心扉,傾聽更多LGBTQ人士的故事,瞭解他們內心深處真切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