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早期的編織是有關我試圖在美國、在西方尋找我的位置。讀高中時,在午飯休息期間,由於我的英語很差,我無法與其他人交流,所以我去圖書館,看到漂亮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圖畫書。小時候我阿姨曾教我編織墊子,後來我把自己編進去這些令我著迷的意大利與弗拉芒的畫作。」”— 黎光頂
黎光頂,《Boys Boys Boys》(2018)|圖片由藝術家、就在藝術空間,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黎光頂生於越南,長於美國,十歲那年因為紅色高棉事件,舉家遷往美國。在加州和紐約完成學業後回到胡志明市。重回家鄉後,他合夥創辦 Sàn Art 非盈利藝術空間,支持初露頭角的當地藝術家。在他的藝術生涯中,專注於美國與越南之間的關係,探索自己的身份與歸屬,創作影像、裝置、照片編織等作品,敍說民族、個體、精神和信仰。
黎光頂,《Glitter’s Paradise》(2015)|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其中,以照片編織的創作方法,將民族曾經的越戰經驗織入光鮮亮麗的當下照片,形成光怪陸離、混沌、模糊的視覺效果。扭曲的畫面既是交錯的時空,也是他的矛盾及掙扎的思緒。對黎光頂而言,「關於戰爭話題的創作,最難的地方是選擇哪些部分該忘記,哪些部分該記住。」他選擇編織相片的方式,保留一部分,掩蓋一部分,呈現一部分,埋藏一部分。
黎光頂,個展《Crossing the Farther Shore》,Rice University Art Gallery,2014年|圖片由藝術家及Rice Gallery提供
在90年代末,黎光頂的照片編織系列漸為人所知。紐約現代藝術館及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相繼於2004年收藏他的作品。2015年,他在東京森美術館舉辦了主題為「留給明日的記憶」的大型個展,作為其在亞洲的首個個展,以裝置、影像和照片編織等形式展現戰爭主題。黎光頂在海外的個展及群展數量龐大,其藝術貢獻在越南藝術家中獨樹一幟。
黎光頂,個展《Projects 93》,紐約當代藝術館,2011年|圖片由藝術家及紐約當代藝術館提供
2018年,黎光頂在香港10號贊善里畫廊(10 Chancery Lane Gallery)舉行個展,展出一組名為《Skin on Ski》的編織照片作品,以馬賽克方式隱約呈現男性裸體,審視1997年互聯網普及對於越南性解放運動的意義。90年代的越南將持有、製作或放映成人錄影視為違法行為,而互聯網日益普及,全球範圍內的成人錄影網站沒有被政府攔截,反為大眾提供了一種「途徑」接觸性知識。由於當時影印店拒絕為黎光頂列印所需的照片,作品因而晚了十年完成創作。作品不僅象徵性解放運動的特殊意義,更是藝術家本人在創作過程中的一組成長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