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 | 世間渺小的一粒塵埃

王海洋 | 世間渺小的一粒塵埃

960 640 SUNPRIDE FOUNDATION | 驕陽基金會

「我對形式的東西不敏感,對情感的東西更擅長,所以我選擇『偏重於畫什麼』的一種較為直接的情感交流方式。」
— 王海洋

王海洋,《牆上的塵埃》(2013-2016)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光合作用》,2017年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的王海洋在作品中呈現了學院派戲劇化反差下的「定格動畫」系列。在繪畫和手繪動畫中,時間被壓縮與延長。圖形的變化和隨機性組成了他的藝術風格。延續2017年《光・合作用》中呈現的代表作《牆上的塵埃》,作品也於2019年的《光・合作用 II》呈現,在曼谷這個全新的藝術語境下去探索更廣闊的議題。

王海洋,《牆上的塵埃》(2013-2016),錄影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2012年,王氏的藝術創作方向發生了改變。手術後的人生轉折讓他在藝術創作中更多地去思考不同的語境和創作手法。王氏回憶手術後的時間,他說道:「當時我覺得世界一直在縮小,最終成為一個點,那我就想尋求這個點的深度,向內走的過程只剩下了思考意識和時間等觀念,那些生命的感受就是我最想表達的部分,但又是我一直觸不可及的」。對自我的探索造就了王氏的藝術創作,有繪畫有水彩也有動畫。從早期的具象創作到抽象具象交叉呈現,從二維畫布轉向多維度空間交織。王氏對藝術作品的思考也從簡單的情感變得具有內涵而難以捉摸。動畫的呈現並不是放棄原本的繪畫方式,對他而言,在這種藝術體結合下,更有趣的是,開始去探索它們之間隱藏的聯繫。

王海洋,《牆上的塵埃》(2013-2016),錄影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牆上的塵埃》是王氏的動畫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前兩部作品分別為《佛洛德、魚與蝴蝶》與《雙面菲克雷特》。無敍事的背景下,隨機的動物、植物與人類被任意組合。時而平和、時而有性暗示、時而有趣。作品的名字來源於「一沙一世界」的概念,塵埃如同滄海一粟,被分割成分子、離子、質子和中子。細小的塵埃窺探著世界,然而由粉筆創作的定格畫面也將作品帶入到主角菲克雷特的超現實世界之中。炫目的色彩、定格的畫面和隨機的排列窺探著菲克雷特充滿孤獨、古怪、荒誕和情色之間的意象世界。

王海洋,《我抓住了此刻,還是此刻抓住了我》(2016) | 動態圖片由藝術家及膠囊上海提供

2016年,王氏也曾創作了五件在監視器上迴圈播放的實驗性錄影作品,試圖尋找一條全新的思考路徑。然而作品的創作形式和基礎仍然是王氏最熟悉的「定格動畫」。通過「痕跡」變化的生成與消散,從而向時間、存在等觀念性的主題提出疑問。在作品《我抓住了此刻,還是此刻抓住了我》中,王氏聚焦於暫態與時間綿延之間的張力,在砂紙上書寫,再用橡皮擦除那上一秒的瞬間。下一秒的動畫與上一刻的痕跡重疊在同一塊畫布之上。在《存在的證明》中,王氏用鈣片塗滿整個砂紙畫布,又用炭筆慢慢塗抹直至覆蓋整個白色的畫布。鈣片與炭筆的交叉存亡折射著某種抗爭也仿佛影射了他自身的生命軌跡。

王海洋,《牆上的塵埃》(2013-2016)於曼谷藝術及文化中心舉行的《光・合作用II》2019年 | 圖片由藝術家、曼谷藝術文化中心及驕陽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