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更能夠在這種時候(疫情)反省既往做法,思考藝術的表現在全球化底下的新可能、新作為。我覺得當前是一個重新檢視自己面對的事件並向他者表達自身觀點的機會點。」 — 王俊傑
王俊傑,《激情》(2017),錄像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王俊傑生於1963年的台北,是台灣新媒體藝術領域的重要開創者與策展人之一。王氏自1984年起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畢業於德國柏林藝術學院。21歲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2000年獲日本著名美術雜誌《美術手帖》推選為「最受注目的100位藝術家之一」。他的參展履歷包括:光州國際雙年展和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國際性展覽。現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2021年2月底接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一職。
王俊傑,《激情》(2017),錄像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小時候因為體弱多病,王氏幾乎沒有完整地經歷過學生年代,由母親照料,總是在家自行發揮,很小就展現出了藝術天賦。自童年起,這種不與應試教育體制打交道的成長方式,讓他游離於主流價值教育體系之外,因此早早就近乎成名。
王俊傑,《激情》(2017),錄像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王氏並非完全能屬於大隱隱於世的那類,他商業、金錢和社交的一面並沒有被刻意隱藏,長期以來身兼企業家和藝術家兩重身份,性格也既擅交際,又頗為封閉,可以說雙重得很。骨子裡的細膩與規劃性讓他在爭取金錢贊助的方面相當順利,對此以及接踵而來的質疑之音,他的回答也相當客觀,並非是要用金錢「玷污」藝術的純粹,而是許多裝置藝術想要呈現令人滿意的效果,不得不花費大量的錢財購置好的材質。許多人一聽將藝術與商業畫上等號就談虎色變,在王氏看來無傷大雅。在藝術圈的商人,在商界的藝術家,他兼顧且勝任,甚至有點石成金的魔力一般,好像人生攤開在眼前就是一條康莊大道。
王俊傑,《大衛計畫 III:大衛天堂》(2008),錄像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直到2002年,生活突如其來的變故毫無預兆地降臨 —— 好友因病去世,辛苦經營的時裝品牌「aaaaa」宣告結束,一時間在情感與麵包兩邊都受了挫。王氏的創作中心由此迎來了分水嶺 —— 那邊的過往似乎是繁華落盡,這邊的新命題則轉向了抽象、敍事、生命意義、愛與死。2008年,歷經七年沉澱之後,王俊傑發表了作品《大衛計畫》的第三部終曲《大衛計畫 III:大衛天堂》,這件由五座大螢幕組成的作品,投映出一個面目不清的、半透明的、漂浮狀的男子,走進房子裡的各個空間,仿佛無處不在,另一邊一支漂浮的鋼筆不斷書寫著:「親愛的大衛,你離開五年了,日子還一直繼續著?」。
王俊傑,《大衛計畫 III:大衛天堂》(2008),錄像截圖 | 圖片由藝術家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這件作品將他領上了另一個更純粹更卓越的高峰。在「天堂」的隱喻中,王氏解釋道,人們終其一生的恐懼,正是欲望的另一種投射。人們總是在不確定中繼續前行,不確定自己與旁人的關係,不確定空間與時間的存在與否,不確定這一切是虛幻還是真實。
《光・合作用》展覽現場圖,台北當代藝術館,2017年 | 圖片由藝術家、台北當代藝術館,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2017年的作品《激情》,是一件又科幻又怪誕的錄影裝置。王氏在一座形態奇特的碼頭中引入了身穿宇航服的「外星人」,並讓他與水手發生爭鬥。一段激情之後死亡,讓一切歸於平靜。欲望體現在影像之上,正如創作的激情,正如愛欲,給人存活的動力。這件作品在《光・合作用》巡迴展覽的第二站中展出,對欲望和恐懼的探討帶到曼谷藝術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