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後現代攝影及身分藝術的攝影傳統,我想探索多愁善感的想法,高度壓縮情感的前提。他們故意誇大其詞。一位藝術家朋友對肖像的『眩光』有點不知所措,但我的問題是『你能看穿閃光嗎?』」 — 杜子卿
杜子卿,《Dior-orDi》(2002)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香港藝術資料庫提供
1964年出世於香港,杜子卿是藝術家、策展人及作家。1978年至1983年,杜氏在蘇格蘭渡過青少年時期。1980年代中期,回到香港後,杜氏1986年移居澳洲。1990年代中期,他再次搬回香港。杜氏曾接受平面設計師及插畫師的訓練,對概念為基礎的裝置很感興趣,參考各種來源,包括文學、電影、藝術及流行文化,以進行多層裝置創作,擁抱並挑戰身份被構建或被肢離的方式。他的創作處理不斷轉變的身份本質及其與大眾媒體和個人/公共界面的關係。
杜氏的作品曾於澳洲的公共畫廊及國際上展出,包括澳洲國立美術館、動力博物館及昆士蘭美術館等。1994年,杜氏得到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的邀請,舉行個人展覽,成為首位香港當代藝術家在英國展出作品。2005年,於加拿大温尼伯美術館舉行名為《Hiram To: don’t let me be misunderstood 》的調查展覽。2007年,代表香港參加第52屆雙年展。作為策展人,杜氏曾與布里斯本現代藝術學院、悉尼藝術空間、伊普斯威奇藝術博物館、澳洲下一波音樂節及香港歌德學院合作。作為作家,他的寫作曾刊登於南華早報、香港版《時尚芭莎》、《C for Culture 》、《號外》及英文虎報。
身分、身分形成與自我呈現
對於杜氏而言,身分是一個不可靠的概念。在持續的交易中,自我形象隨著時間變得時尚和革新,亦受著外部變化的環境所影響。表裡不一是他感興趣的核心主題,特別是當它在身分形成和自我呈現中扮演出來。杜氏充份利用模糊和假象的特質。他在裝置作品中強調這些特質,而裝置中許多組成的部分,與從歷史檔案和消費者奇觀的幻想世界中挑選出來的具豐富層次的浪漫隱喻,產生共鳴,如在電影、電視遊戲節目、音樂、廣告和時尚中播放及上演。
杜子卿,《The Prestige (I Love You More Than My Own Death)》(2007),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展覽現場,2007年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香港藝術資料庫提供
2007年,杜氏成為代表香港參加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三位藝術家之一。香港館的展覽名為《Star Fairy》,由 Norman Jackson Ford 策劃,就著香港如何向世界展示自己而提出題問。《I Love You More Than My Own Death》是杜氏的裝置作品,運用多層面的參考,以呈現香港與名聲的迷人關係。他的裝置譜出過往娛樂領域(魔法動作)中,舞弊和權謀的歷史時刻,以及社會文化政治(文化大革命與它的演員們)。
杜子卿,《Shoot the Moon》 (from I Love You More Than My Own Death) (2008)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有關過往娛樂領域(魔法動作)中,舞弊和權謀的歷史時刻,作品《Shoot the Moon》(2008)召喚十九世紀末其中兩位著名魔術師的鬼魂——金陵福及程連蘇。杜氏將自己重塑為兩位競爭對手。金陵福是北京出生的魔術師,1898年到美國表演,獲得好評。程連蘇是他的當代,一位名為威廉·羅賓森的美國人。羅賓森在台上台下裝成「驚人的中國魔術師」。他的種族詭計促進了他的職業生涯,直至1918 年,表演著名的接子彈動作時,被槍殺,身分在逝世後被揭發。
他的獨特編織敘事方式
「自從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我發展了一種特定的編織敍事方式,跨越時間、地點和不同領域。這很像劇本寫作,有點『歌劇式』。有時它變得很複雜,但這就是我對它的迷戀,抽出平行和相似的線程和故事。」
杜子卿,《Garlands – 1》(2010-12)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Garlands》(2010-12)是杜氏為他的母親 Helen Y Lai 拍攝的一系列肖像,突出了1954 年經典電影《A Star is Born 》中茱蒂·嘉蘭的各種標誌性姿勢。杜氏將母親的童年記憶與一名局外人——茱蒂·嘉蘭交織在一起。這輯作品充滿了藝術家的私人語言,以茱蒂·嘉蘭的複古影棚照片為基礎,編織了一種與藝術家真實生活經歷相交的虛構敘事。
杜子卿,《 Garlands – 4》(2010-12)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幾年前,我看著我的母親,我突然想到她很像茱蒂·嘉蘭。這不只是身體上的,這是關於故事與神話,以及將我母親塑造成悲劇明星的想法,有點不尋常,所以,基本上我只是跟她說:『我要把你打扮成茱蒂·嘉蘭並給你拍照』。事情就是這樣開始及發生的。」 杜氏的母親 Helen Y Lai 是一名花藝師。在杜氏眼中,她是1950至1960年代的新一代女性。她一向創意十足,有點男性化,後來穿著旗袍到中環「鬼佬」(外藉人士)辦公室上班,就像電影《花樣年華》中的張曼玉。
杜子卿,《 Garlands – 5》(2010-12)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驕陽基金會提供
「之後,我開始仔細地查看當中的關連。我看到嘉蘭於1964年抵達香港,一個非常有趣的背景,然後我開始編織一個敘事,把我的家庭背景融入其中。」茱蒂·嘉蘭是1960年代著名的荷里活明星。杜氏研究她的歷史後,認為她是一個悲劇明星。颱風衛歐拉的來臨令她在澳大利亞的演唱會被取消,加上傳來她的姊妹在拉斯維加斯自殺的消息,茱蒂·嘉蘭在酒店服用過量藥物並被送往醫院。經歷完這場災難性的澳大利亞巡迴演唱會後,茱蒂·嘉蘭於1964年到訪香港,也就是杜氏出生的那一年。
杜子卿,《Garlands and Vessels 》展覽現場, Amelia Johnson Contemporary ,2012年 | 圖片由藝術家遺產及 Amelia Johnson Contemporary 提供
2012年,《Garlands and Vessels》在香港的一間畫廊 Amelia Johnson Contemporary 展出,是杜氏的兩個作品系列。《Vessels》系列是杜氏將他母親的花藝圖像打印在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白色的石膏的鏡子上,露出的銀面反射著銀色的光芒。這個系列被設置在畫廊的頂層,與《Garlands》系列形成平行的敍述。
郭家賜及流動閱酷,「念念不忘:KARY 致 HIRAM」,《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大館當代藝術館,香港,2022至23年 | 圖片由藝術家及大館提供
杜氏於2017年去世,享年52年歲。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4月中,於大館當代藝術館舉行的展覽《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中,名為「念念不忘:KARY 致 HIRAM」的一個展示,是郭家賜寫給杜氏的一封情書以紀念他。郭氏是一名攝影師,在1996年的一個晚上,在一家同志酒吧Works裡相遇杜氏。他們同樣住在銅鑼灣。在音樂、電影及藝術方面有著相同的品味。友誼旋風似的隨之而來。除了這個展示,展覽也展示杜氏的作品《Garlands – 1》及《Garlands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