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位酷兒,我持斷地對我的身體作出疑問,而某些特定事件更讓我堅信我並不真的是自己身體的擁有者。對於全部、整個身體的概念,我覺得只是一種幻想;它只是零件的集合。」— 崔河那

崔河那|圖片由藝術家、Selen Mecoglu 及 ODDA Koera 提供
崔河那(1991年韓國首爾出世)是一位雕塑家,致力探索雕塑作為敘事架構的發展潛力,得出涉及多重視覺觀點並引出不明確詮釋的個人、典型和交接地點的象徵性結構。2016年畢業於首爾大學雕塑美術學士學位,2018年於韓國藝術綜合學校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在作品中滲透的模稜兩可揭示他無間斷地探究雕塑作為能指和所指的表達潛能,並表明他對於當代藝術中的身份政治、消費文化、社會規範結構和後現代話語的批判立場。

崔河那,《Physically: Emanating rhythm of glistening intestines》(2023)|圖片由藝術家及 P21 提供
崔氏曾於阿拉里奧美術館 in Space(首爾,2021年)、 Commonwealth and Council(洛杉磯,2018年)、山水文化(首爾,2018年)及 Hapjungjigu(首爾,2017年)舉辦個展。而參與過的群展曾於一民美術館(首爾,2020年)、Sonje 藝術中心(首爾,2020年)、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光州,2020年)、Platform-L(首爾,2019年)、總體當代美術館(首爾,2018年)及Audio Visual Pavilion(首爾,2017 年)舉行。他亦曾參與第15屆光州雙年展、第 10 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首爾,2018 年),並於 2019 年在衿川首爾藝術空間駐留。
雕塑與 LGBTQ+ 社群的關係
「我持續地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當我反思雕塑這類型如何被藝術界忽略時,我想到 LGBTQ 社群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歷史所忽視。」崔氏探索當代雕塑的非線性敘事潛力,巧妙地參考身體形態和酷兒體驗,以幽默、輕鬆的方式重新配置現成物料和原料。

崔河那,《Paiksuk Chung》(2021)|圖片由藝術家、P21 及 Artsy 提供
他對雕塑物質很感興趣,也對物質如何變成一種形式,以及兩者之間如何結合,以創造出一種新的呈現方式感興趣。他的作品非常抽象,涉及許多相互關聯的想法,大多是從酷兒的角度出發,探討身份和自我的呈現。他也關注弱勢社群,包括移民工人、單親媽媽、酷兒及跨性別人士。「為了回應社會一直以來以『不正常』來對待 LGBTQ 社群,我把我的朋友們描繪成雕塑,活生生的、有呼吸的、具建設性、對社會作出貢獻的成員,生活於平凡的城市環境中。」
他作品中的身體和雕塑物質
在崔氏的創作中,人體——形式無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通常不以完整的身體來呈現,而是被切割和組合起來的部分。他的作品以解構和重建為中心,解構是以身體部位的橫截面來呈現,而重建則以六面體的組裝來呈現。崔氏一直在改變他作品中的物料。 「我作品中常用的物料是壓克力(Plexiglas)。我喜歡它的透明,而且能分隔空間。我認為用壓克力包裹六面體很有趣——你可以看到它,但你無法觸摸它。它給你一種被困住的感覺…… 在其他作品中,我運用矽膠來覆蓋物料,因為它的感覺非常像人類的皮膚,而我使用的金屬是更硬、更冷。」

崔河那的工作室|圖片由藝術家及 Frieze 提供
2021年,P21畫廊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呈獻他的個展,成為他首次在國際頂級藝術展亮相,也是他在香港的藝術首秀。他的作品是一系列以極簡金屬所創作的雕塑,以描繪他的LGBTQ+ 朋友們。崔氏以韓國流行音樂與同志為主題,對流行樂隊,例如BTS的韓國流行音樂歌手進行虛構描述。

崔河那,《Mini Han》(2021)|圖片由藝術家、P21 及 Ocula 提供
崔氏的首個機構個展《Bulky》於 2021 年在阿拉里奧美術館 in Space舉行,以男同志的健身文化為重心。他的作品由鋁、矽等各種現代物料以及日常物件所組成。

《Bulky》展覽現場,阿拉里奧美術館 in Space,首爾,2021年|圖片由藝術家、阿拉里奧美術館 in Space 及 Studio RANG 提供
自2023年起,他開始創作《大叔》系列。 「大叔」指的是身份不明,但看起來年紀稍大的男性。這個名詞被挪用成形容酷兒社群。從 2025 年開始,崔氏開始放下「叔叔」這個稱呼,改為包含不同的家庭成員,由於他認為酷兒社群基本上對家庭體系是感興趣的,尤其是有很多人因為他們的酷兒身份,而未能與家庭體系緊密聯繫在一起。《Newphew》(2025)是這系列的新作品之一,由不銹鋼和水泥創作。

崔河那,《Nephew》(2025)|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他的身體系列(2023年—至今),《Landscape of Abuse》(2025)及《Play: Rhythm of Abuse》(2023)是他「創傷景觀」的代表之作。這些作品通過將脆弱的有機形態與冰冷的工業材料並置,揭示出掙扎與抵抗、禁錮與庇護、痛苦與修復之間的矛盾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