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 合作用 –
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

展覽資訊

年份 : 2017
日期 : 9 月 9 日至 11 月 5 日
展覽時間 : 週二至週日上午10點至下午6點;下午5點30分停止售票
地點 : 台北當代藝術館
策展人 : 胡朝聖

  • 胡朝聖

    差異創造多元化的可能,卻也可能帶來致命的一擊,而理解、慈悲和包容才是化解歧異和誤解的不二法門。

    《光‧合作用-亞洲當代同志議題展》將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在以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為首的亞洲官方美術館群推出關於同志(在此泛指非異性戀性別認同者LGBTQ)議題的研究展覽,雖然此類展覽在歐美早已以行之多年且司空見慣,尤其2017 年在英國重量級的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和泰德英國美術館(Tate Britain)更是大規模的展出多位同志藝術家的專題展覽,用以榮耀、彰顯他們在當代西方社會中的術成就並不因性傾向之差異而被貶抑,可以看出英國社會在關注人權議題上長期努力的決心與成果。相較於西方,在華人藝術圈相關展覽的研究則付之闕如,尤其在官方美術館更處於一種無聲失語狀態,這在強調以內容和議題多樣性為特色的當代藝術環境裡顯得相當弔詭與令人不解,尤其當台灣已經成為全球公認對於同志人權相對友善之地,甚至可能成為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合法化的亞洲國家。因此,台北當代館能在 2017 年與時代呼應,並和歐洲美術館同步的契機之下推出《光‧合作用》國際巡迴展,絕對是格外具有劃時代的歷史象徵意義。

    《光‧合作用》首站藝術家的選擇聚焦在文化、歷史、語言、地緣關係和族群背景相近的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地,另外也包含了美國華人,共計二十二位藝術家,希望未來展覽能以此作為基礎,往下延伸擴展至亞洲其他國家並巡迴展出。相對於台灣,其它三地為主的華人國家和地區在此議題上的公開討論更為封閉,甚至是一種禁忌,筆者與策展團隊在過去兩年中以田野調查、工作室參訪、資料與文獻收集、口述歷史等的方法進行研究,進一步將行動化為展出實踐,即是希望透過視覺藝術的表現方式回應當代華人同志歷史、文化、政治和現實的發展與困境,以促進人權平等,增加整體社會對於同志的關懷與接納。

    以光作為展覽主題名稱,一是希望回應同志社群裡以彩虹作為符號象徵和平、愛和多元的訴求與長久歷史,彩虹即為光的折射,本為一體,意指本展在藝術的展現以及同志議題的探討如光譜一樣擁有其多樣和包容性,而不是光明與黑暗兩端的二元對立;二來光是地球上生物生生不息的能量來源,它平等對待萬物予以滋養,與光作用為生命帶來成長、希望和未來;三則是欲彰顯協辦單位之一驕陽基金會以當代藝術的研究、收藏、論述建立作為支持藝術家創作並推動同志平權的宗旨,其名稱就以陽光作為主體。

    千百年來,在以異性戀世界觀點與價值系統作為人類整體社會結構的主流思想下,人們的社會身分或文化身分一直處在一種固著、普遍和本質上的認定,非異性戀者被異性戀者(「我」、「主體」)視為他者(「他們」、「客體」);更者因為在認同、思想和行為上的差異成了變態者、背德者或犯罪者而受到壓抑霸凌,甚至成為必須被淨化的族群,被主流霸權觀點的偏見奇觀化、妖魔化、汙名化,其中以政治和宗教上的歧視和壓迫最為劇烈。為爭取平等權力並抵禦上述悲劇不斷發生,在二十世紀的六〇年代,西方社會進行了一波波的性解放運動:女性主義、酷兒理論、同志運動等等,試圖透過行動實踐和文化研究進行社會、政治和意識型態上的批判,以擾動、顛覆和翻轉西方資本主義和中產階級保守社會的偏見與
    觀點,使性別認同相對弱勢者從男性和異性戀霸權裡獲得平反和解放。這些前輩們在以追求人權平等、性別認同的價值上解構了許多既定的刻板印象與結構,從除罪化、正名化、平等化和婚姻合法化上的戮力,矢志為同志的權利開創出新契機。即使歷經過半個世紀以上的行動投入,現實狀況是同志人權在大多數非西方的國家仍然不被承認,甚至屬於犯罪行為,亞洲諸國當然也名列其中。

    台灣同志運動的起步約莫隨著政治解嚴開放後的八〇年代末開始,早於其他華人社會對於該議題論述權與發言權的建置,時序進入到今日,同志人權早已成為多數,尤其是年輕台灣人熟悉、理解和支持的課題,在年輕族群裡具有相當高度的共識,也屢屢被西方媒體讚美台灣在 LGBTQ 人權上的前進思想,但同時依舊有許多政治人物、宗教團體在對於同志人權的接受度上堅持著反對和歧視的態度,而公民團體則以行動予以溝通、遊說、抵抗以及走上街頭,爭取平等權利,此過程彷彿就像西方社會運動的縮影,未曾終結而是一直處於發生之中,如同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霍爾(Stuart Hall)所言「我們先不要把身分看做成已經完成的、然後由新的文化實踐加以再現的事實。而應該把身分視作為一種『生產』,它永不完結,永遠處於過程之中,而且總是在內部而非在外部構成的再現」;另外美國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指出所謂的想像共同體構成了我們對於民族、家園和身分之想像的必要組成部分,而遺憾的是同志身分則基本上是被排除在這個想像之外的非我族類,所謂的烏托邦世界是路迢迢的未竟之路。

    《光‧合作用》作為第一個在華人官方美術館展出的同志議題展覽,作品年代橫跨近五十年,本質上就是一個二戰後華人同志的生命史以及相關議題的藝術史切面,作品觸及的內容廣泛,包含身分認同、平權議題、媒體獵奇、社會壓迫、歧視汙名、情慾、生死等等,聚焦於同志們面對的真實困境、現實與極有可能在未來創造的社會結構翻轉。期待《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以價值和觀念上的歧異凸顯展覽的起意,在性別多元議題的激撞下為台灣與亞洲社會帶來價值、觀念和思想上的擾動,一如植物行光合作用為生命創造的希望與動能,進一步在縫隙、間隔之間對看、凝視、理解,使那些固定、不變與偏執的流動,為人們思想價值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而這所有的投入基本上即是根基於對於所有
    人權的平等期待,以愛作為出發。

  • MOCA Taipei 網址 : 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

    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成立於2001年5月26日,是台灣唯一一間當代藝術館。紅磚築成的館舍建於1921年,原為日據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的小學。台北當代藝術館旨在推動多元風貌的藝術創作與展覽,激發民眾的新觀點和新思維,並提供當代城市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與活力。通過舉辦國際與台灣當地藝術家的展覽,海納眾聲,藝術館致力於追求更多的可能,共創台灣藝術文化的無限美景。

    台北當代藝術館自2001年開館後,首七年由市政府委託民間企業家組成的「當代藝術基金會」統 籌營運。2008年1月1日起,台北當代藝術館轉由政府旗下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營運,進一步推 動國內外對當代藝術之關注,媒合多元文化和跨界創意。

  • 胡朝聖 出生於台灣,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畢業,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藝術管理碩士。曾任富邦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現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顧問、台北市政府市政顧問、VT Artsalon 非常廟藝 文空間共同創辦人,双方藝廊策展人以及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曾獲選 2016「英國文化協會愛丁堡、 格拉斯哥以及倫敦參訪學人」;「2009 Vogue 雜誌 People 101」; 2008「上海藝術博覽會 亞洲特區策 展人代表」;及 2005 法國文化部「台法藝文行政人才短期參訪交流-視覺領域藝文人代表」。所策畫展 覽曾獲「2010 第九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地景藝術特別獎」;「2007 文化部文馨獎─創意大獎」; 「2003 年第一屆公共藝術大獎首獎」等獎項。

     

    曾於 2015 年策劃「我倆之眼」;2014 年策劃「臺北文創大樓公共藝術─幻境花園」;2013 年策劃「詩 意的理性, 溫暖的冰冷─徐瑞憲紐約個展」、「動‧見」、「2013 新竹藝動節─城市地景藝術展」;2012 年策劃「種子計劃 IV─藝術建築生活展 藝術展:虛山幻水」、「ELLE 21 週年藝術時尚展─臨界時分」; 2011 年策劃「2011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設計交鋒展─幸福所在」、「2011 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國際工業設 計展─進化」、「種子計劃─生活系列 3 藝術在風左右」;2010 年策劃「食托邦-2010 台灣國際錄像藝 術展」、2008 年策畫「居無定所?2008 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07 年策劃「流行的意外」、「粉樂町 II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晴耕雨讀 林銓居行為 地景藝術展」;2005 年策劃「快感 奧地利電子藝 術節 25 年大展」等藝術展覽。